最新消息
小新出生在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,因為媽媽疑似具有智能障礙,爸爸又忙於工作,夫妻倆鮮少處理小新的照顧及接送,許多照顧教養責任皆落在阿公阿嬤身上,而因小新疑似為自閉症,無法配合指令及進行口語表達,當遇到挫折就會躺在地下哭鬧,直到阿嬤妥協,這種狀況讓阿公阿嬤困擾不已,且因小新家無學前教育觀念,故其從未有就學的經驗,而小新又即將就讀國小,需同步協助連結療育與教育資源。
在評估完家庭的需求後,早療社工協助小新連結「到宅療育」課程,安排早療老師至家中,運用家中現有的教玩具教導小新,除能增進小新發展能力,也讓阿公阿嬤學習如何陪伴小新遊玩及建立生活規範。為了讓未有就學經驗的小新獲得國小特教資源,社工協助連結醫院的身障評估,並陪同阿公至區公所領取身障鑑定表,填寫並一同至門診與醫師說明小新的發展,在社工積極連結資源及阿公阿嬤的配合下,小新順利取得身障證明,並持續進行療育課程。
考量小新的發展能力,社工向阿公阿嬤說明國小普通班、資源班及特教班的差異,並向其介紹住家附近國小及交通方式,而小新發展能力比較需要老師協助,故討論後決定讓小新就讀「師生人力比」較低的特教班,讓小新可以獲得更多的照顧及教導,在社工的陪同下完成報名表填寫,也順利的進入特教班就讀。
國小開學一週後,社工主動與小新阿公聯絡,確認小新國小適應狀況,阿公說道雖剛開學哭鬧許久,甚至躺在地下,不願進教室,但透過老師的引導狀況有逐漸改善,且願意進教室。為了更進一步觀察小新的學習狀況,在取得阿公及老師的同意,社工得以入班觀察,一到教室就看到小新乖乖坐在座位上,可以透過溝通圖卡表達生理需求,與先前相比簡直判若兩人,老師分享因為小新沒有就學經驗,因此就學及團體規範需要從頭建立,確實不容易,也因自閉特質關係,餐食都只吃白飯配蛋,但有次透過老師的引導讓小新吃雞腿,就像發現寶藏般眼神閃爍開心地食用完,透過這次的經驗,小新願意嘗試不同類型的食物。小新入學後,體驗到許多從以前未曾接觸過的人、事及物,對於每件事物都充滿好奇心,也因為這好奇心,小新的學習意願及接受度特別高,再加上阿公阿嬤的配合,小新才得以大幅度的進步。
透過小新的案例,可以看見就學及療育課程的介入對於早療兒童的幫助,即便過程中是辛苦的,但我相信每位早療兒童就像塊璞玉,歷經細心的雕琢,必定能展現出只屬於他的色彩及光芒,這也是每位社工員擔任早療社工多年來最大的成就感,支持陪伴每個家庭,與他們一同成長。
圖一:早療老師(中)與媽媽(左)跟阿嬤(右)討論療育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