:::
最新消息
理解與陪伴,擁抱自閉症特質的獨特之美
仁愛啟智中心
2025-11-10
教保員 曾沐結
對於具有自閉症特質的服務對象,教保員必須展現出高度的敏銳與耐心。深知,自閉症孩子要從原生家庭過渡到夜間機構生活,並非一件容易的事。這意味著在家庭中長期建立的生活模式,必須重新調整與建構。對服務對象而言,這是陌生且不安的挑戰;對家人而言,則是心中滿溢擔憂與不捨的關卡。教保員在這過程中,要以理解與陪伴為核心,協助服務對象逐步適應新環境,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心與穩定感。
小煒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,原本居住於社區家園的他,因需求轉換而入住仁啟家園。然而,在適應初期,他對夜間住宿環境感到極度不安,經常在半夜徘徊不眠,甚至試圖往外衝,拉扯鐵捲門。這樣的行為,不僅使他自己無法獲得休息,也影響了其他住民與鄰近社區的安寧。面對這樣的挑戰,教保員並沒有選擇責備,更沒有強制約束,而是先靜下心來,理解小煒背後的不安與恐懼。深知,只有先撫平內心的焦躁,孩子才有可能邁出適應的第一步。
於是,教保員主動向主管說明狀況,並採取彈性且充滿溫度的支持方式──在夜裡親自開車帶著小煒遊車河。透過熟悉的移動感,小煒逐漸放鬆情緒。在車上,用溫和的語氣與小煒互動,不急不躁地陪伴。當小煒終於在車裡安穩地睡著時,才將他帶回中心休息。這樣的行動,不僅化解了夜間的困境,更為小煒日後的適應打下了穩固的基礎。那一刻,不只是孩子得到了安穩,整個家園也感受到一份被守護的平靜。
然而,生活上的挑戰並未止於夜晚。小煒完全沒有「個人工作系統」的經驗,對工作籃的使用既陌生又抗拒。起初,連一層工作籃的任務都難以專注完成,常常中途離開或因缺乏耐心而放棄。教保員深知,急切地要求成果只會加深孩子的抗拒,他選擇了另一條路──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陪伴小煒前進。先坐在旁邊,給予口頭鼓勵與適度的肢體支持;再將複雜的任務拆解成簡單的步驟,讓小煒在完成小任務時便能獲得成就感與肯定。
日復一日的陪伴與鼓勵,慢慢在小煒心中播下了自信的種子。從最初只能完成一層工作籃,到逐漸挑戰兩層,再到如今能穩定完成三層,小煒的進步不僅是技能上的累積,更是專注力、耐心與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他現在已經能在沒有教保員陪伴的情況下,獨立完成所有流程。那份專注與自信的神情,見證了他一路走來的努力與轉變。
這段歷程,不僅是小煒的突破,更是教保員專業與耐心的最佳寫照。深信,服務工作的核心並非一味要求成果,而是透過理解、陪伴與彈性調整,讓服務對象在安全與信任的氛圍中逐步成長,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力量。
教保員總是細心觀察服務對象的行為模式,從細微的眼神、姿態到反應中,去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。教保員以「理解」取代「要求」,用「陪伴」取代「壓迫」。在這樣的互動中,服務對象得以在安全感裡表達自我,從最初的封閉抗拒,逐漸轉變為願意嘗試交流,甚至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。這些微小卻深刻的改變,都是專業與真心交織而成的成果。
教保員相信,每個孩子的差異都蘊含著獨特的美,選擇用溫暖的陪伴去引導,用堅定的守護去支持,讓那些看似艱難的挑戰化為一個又一個成長的契機。透過理解與耐心,讓差異不再是距離,而是一座連結彼此心靈的橋梁。

圖1:作者(上)提供感覺深壓協助服務對象小煒(下)放鬆身體、穩定情緒,並逐步恢復平靜狀態。

圖2:日復一日的陪伴與鼓勵,服務對象小煒已能維持情緒穩定,並專注地操作個人工作籃。
對於具有自閉症特質的服務對象,教保員必須展現出高度的敏銳與耐心。深知,自閉症孩子要從原生家庭過渡到夜間機構生活,並非一件容易的事。這意味著在家庭中長期建立的生活模式,必須重新調整與建構。對服務對象而言,這是陌生且不安的挑戰;對家人而言,則是心中滿溢擔憂與不捨的關卡。教保員在這過程中,要以理解與陪伴為核心,協助服務對象逐步適應新環境,找到屬於自己的安心與穩定感。
小煒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,原本居住於社區家園的他,因需求轉換而入住仁啟家園。然而,在適應初期,他對夜間住宿環境感到極度不安,經常在半夜徘徊不眠,甚至試圖往外衝,拉扯鐵捲門。這樣的行為,不僅使他自己無法獲得休息,也影響了其他住民與鄰近社區的安寧。面對這樣的挑戰,教保員並沒有選擇責備,更沒有強制約束,而是先靜下心來,理解小煒背後的不安與恐懼。深知,只有先撫平內心的焦躁,孩子才有可能邁出適應的第一步。
於是,教保員主動向主管說明狀況,並採取彈性且充滿溫度的支持方式──在夜裡親自開車帶著小煒遊車河。透過熟悉的移動感,小煒逐漸放鬆情緒。在車上,用溫和的語氣與小煒互動,不急不躁地陪伴。當小煒終於在車裡安穩地睡著時,才將他帶回中心休息。這樣的行動,不僅化解了夜間的困境,更為小煒日後的適應打下了穩固的基礎。那一刻,不只是孩子得到了安穩,整個家園也感受到一份被守護的平靜。
然而,生活上的挑戰並未止於夜晚。小煒完全沒有「個人工作系統」的經驗,對工作籃的使用既陌生又抗拒。起初,連一層工作籃的任務都難以專注完成,常常中途離開或因缺乏耐心而放棄。教保員深知,急切地要求成果只會加深孩子的抗拒,他選擇了另一條路──用循序漸進的方法陪伴小煒前進。先坐在旁邊,給予口頭鼓勵與適度的肢體支持;再將複雜的任務拆解成簡單的步驟,讓小煒在完成小任務時便能獲得成就感與肯定。
日復一日的陪伴與鼓勵,慢慢在小煒心中播下了自信的種子。從最初只能完成一層工作籃,到逐漸挑戰兩層,再到如今能穩定完成三層,小煒的進步不僅是技能上的累積,更是專注力、耐心與自我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。更令人欣慰的是,他現在已經能在沒有教保員陪伴的情況下,獨立完成所有流程。那份專注與自信的神情,見證了他一路走來的努力與轉變。
這段歷程,不僅是小煒的突破,更是教保員專業與耐心的最佳寫照。深信,服務工作的核心並非一味要求成果,而是透過理解、陪伴與彈性調整,讓服務對象在安全與信任的氛圍中逐步成長,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力量。
教保員總是細心觀察服務對象的行為模式,從細微的眼神、姿態到反應中,去理解他們真正的需求。教保員以「理解」取代「要求」,用「陪伴」取代「壓迫」。在這樣的互動中,服務對象得以在安全感裡表達自我,從最初的封閉抗拒,逐漸轉變為願意嘗試交流,甚至主動展現自己的能力。這些微小卻深刻的改變,都是專業與真心交織而成的成果。
教保員相信,每個孩子的差異都蘊含著獨特的美,選擇用溫暖的陪伴去引導,用堅定的守護去支持,讓那些看似艱難的挑戰化為一個又一個成長的契機。透過理解與耐心,讓差異不再是距離,而是一座連結彼此心靈的橋梁。

圖1:作者(上)提供感覺深壓協助服務對象小煒(下)放鬆身體、穩定情緒,並逐步恢復平靜狀態。

圖2:日復一日的陪伴與鼓勵,服務對象小煒已能維持情緒穩定,並專注地操作個人工作籃。